传统文化与智慧阅读平台的碰撞!语文课也可以有趣又有料
南都讯 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的语文目标,推进智慧阅读普及行动,2月24日,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在广州市越秀区铁一小学举行广州市小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阅读教学课例研讨活动。
【资料图】
据了解,广州教育研究院紧紧围绕全学科课堂教学中培育中小学生文化自信、推进全民阅读进校园重大国家战略需求,牵头成立广州中小学智慧阅读项目,力图解决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阅读教育现实问题,全方位增强中小学生文化自信。
2月24日,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在广州市越秀区铁一小学举行广州市小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阅读教学课例研讨活动。
双线协同互补教学,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当精卫遇到海,它们会产生什么碰撞?它们会如何对话?”当天活动分两个环节,首先由越秀区铁一小学的余若琳老师和天河区五山小学的李淑君老师,以四年级课文《精卫填海》展开的课例展示。精彩生动的课堂深深吸引了学生,学生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表达着妙趣横生而又有理有据的观点。两位老师在课例展示中结合广州市智慧阅读平台,带领同学们一起进行主题阅读。余若琳老师为学生们收集很多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启发学生想象具体的情形;李淑君老师则通过任务闯关的形式,让孩子们完成诵读和理解课文,最后通过神话形象感悟神话蕴含的精神。
越秀区铁一小学的余若琳老师以四年级课文《精卫填海》展开的课例展示。
天河区五山小学的李淑君老师以四年级课文《精卫填海》展开的课例展示。
课例展示后,广州市教研院小学语文教研员林玉莹与本次活动的特聘专家、越秀区铁一小学校长谢荣斌、天河区五山小学副校长曾瑜以及铁一小学老师余若琳、五山小学老师李淑君进行沙龙互动,对课例进行点评,并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阅读教学如何更好进行智慧阅读展开深度探讨。
广州市教研院小学语文教研员林玉莹对课例进行点评时表示,两位老师充分发挥线上与线下教学的特点,做到了双线协同互补教学,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开展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广州市教研院小学语文教研员林玉莹对课例进行点评。
智慧阅读平台链接网络资源开拓语文教育思路
两位参与课例展示的老师在现场分享了备课过程中的感受与经验。余若琳老师分享道,在提前阅读许多材料后,带着思考去备课,同时,利用了智慧阅读平台,把学生的学习任务提前设置好,课上利用平板,让孩子们深入参与到阅读当中来。在备课的过程中,李淑君老师利用智慧阅读平台,促进孩子们在课堂上发散思维,提升对阅读的兴趣,让语文学习有质的提升,使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中间有更深的收获。
广州市教研院小学语文教研员林玉莹与本次活动的特聘专家、越秀区铁一小学校长谢荣斌、天河区五山小学副校长曾瑜以及铁一小学老师余若琳、五山小学老师李淑君进行沙龙互动。
五山小学副校长曾瑜介绍,五山小学去年成为第三批智慧阅读种子学校,虽然起步晚,但学校做了很多尝试,学校针对校本课程制作了很多国学微课,此外,语文课本也有很多传统文化的资源,学校可以通过活动,比如举行讲故事比赛,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课内学习或课外阅读的提升平台,从而检验孩子们的阅读效果。
“如何用好智慧阅读平台开发出更多精彩的路径和模式?如何把智慧阅读平台和中小学语文教研结合起来?如何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结合起来?这是很值得我们一起探讨的。”越秀区铁一小学校长谢荣斌认为,智慧阅读平台对书香家庭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起到很好的链接作用,此外,智慧阅读平台链接到互联网的资源库,这对语文教育来说开拓了思路。
22节小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阅读教学课例即将上线
全民阅读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小学生阅读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双减”政策背景下,阅读教育是课堂提质增效的存量资源体系。在市教育研究院的教研引领下,广州市中小学校历来重视并积极探索基于阅读的课堂教学改革,特别是2017年启动智慧阅读项目以来,借助智慧阅读平台实现阅读教育的数字化转型,逐步实现全学科课堂智慧阅读应用全覆盖,推动校园阅读的深入开展,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和综合能力,实现“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
为推进广州市构建以全面育人为导向的基础教育教学评新生态行动,用好智慧阅读平台,推进深度阅读研究,广州市小学语文学科举行深度阅读教学研讨活动,22节小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阅读教学课例即将在智慧阅读平台上线。如二年级《难忘的泼水节》,学生们化身记者现场报道泼水节当天的情境;二年级《朱德的扁担》,学生精彩的表演再现了朱德与战士挑粮的情形......教育与融媒的融合,教研与技术的融合,阅读与生活的融合,在22节课例中多元呈现,进一步提炼了课程视域下“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整合教学”课堂模式。
采写:南都记者 叶斯茗 通讯员:王渭雯
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