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南京一个小人物种的梨,为何会被《世说新语》收录?-天天讯息
千年前南京一个小人物种的梨,为何会被《世说新语》收录?
全文共3308| 阅读需8分钟
一个梨背后竟有如此丰富的内涵
(相关资料图)
成语哀梨蒸食,源于南朝刘宋刘义庆所编《世说新语》一书。其卷下“轻诋”篇一则云:
桓南郡每见人不快,辄嗔云:“君得哀家梨,当复不蒸食不 (否)?”
刘孝标注曰:
旧语:秣陵有哀仲家梨,甚美,大如升,入口消释。言愚人不别味,得好梨,蒸食之也。
刘义庆(403~444),祖先为彭城人(今徐州),后迁居京口(今镇江),宋武帝刘裕的侄子,长沙景王刘道怜的儿子,后过继给其叔叔刘道规为儿子。袭封临川王。虽身居侍中、尚书左仆射、荆州刺史等要职,但是,诚如《宋书》本传所言,“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才词虽不多,然足为宗室之表。……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元嘉三大家”之一的杰出诗人鲍照就在他的门下。
南京(时称建康)是南朝刘宋的都城,临川王刘义庆多在南京活动,《世说新语》即是他在建康招集门人共同编著而成。别看它只是由1200多则短文组合而成,于小说而言,它可是后代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于文体而言,它则是“世说体”的开山;于语言来说,许多成语典故多源于此书;于记事来说,多载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的轶闻和言谈,有人说它是这一时期社会现实生活的百科全书,有人说它是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再来看这则成语,桓南郡,桓玄,因为袭爵南郡公,故称桓南郡。他一遇到有人惹他生气,便责怪起来:“你得到这么好吃的哀家梨,难道还要蒸熟了吃吗?”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一些笨人因为无知经常会做蠢事。
哀梨是汉朝南京名梨
哀梨,是什么梨呢?是秦汉时期秣陵(今南京)哀仲种植出来的梨子。哀仲,何许人也?已不可考。可他家的梨子,却被记载下来,味道非常甜美,而且个头很大。有多大?大如“升”。《小尔雅》曰:“两匊谓之升。”两手满握为一匊,两匊之大梨,该有小西瓜那么大了,即使在当今亦为罕见,在古代更为奇葩,当然惹人注目。再加之,还入口即化,毫无渣滓。至此,我们可知,哀家梨,是一种又甜又大还无渣滓的佳果。这种梨子,应该载入南京栽植史册,在地方典籍物产一栏中大书特书。
但是,遍查南京地方文献,却毫无哀仲和哀家梨踪影。在宋人《景定建康志》物产中,倒记有两种梨,一是鹿梨,乃药用山野小梨,另一种是“秦公梨”,不知何梨,却都不是哀家梨。清末民初方志学家陈作霖(1837~1920)所撰《金陵物产风土志》中,倒记了不少果品,诸如玄武湖的樱桃、苹果,孝陵卫的“卫瓜”(西瓜),姚坊门的“姚枣”(大枣)等等,就是没有哀梨,并且干脆笼而统之地说“余如桃、李、梨、榴、葡萄之属,随处可植,非一隅所得私,略之可矣。”
由此可知,哀仲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小人物,随着时光流逝而失传;哀家梨虽是极为好吃的梨子,也随着哀仲的辞世,亦逐渐消失。
值得研究的是,如此极不起眼的小人物和如此美味的佳梨,却被高大上的临川王刘义庆和他高大上的门人,在高大上的《世说新语》一书中记录下来,还成为典故流传一千余年,直至今日,而且还会流传下去,永远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瀚海中晶莹的一滴。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南京人不以富贵取人的朴实善良的性格,并非始自六朝,早在秦汉时期,即已如此。至少从秦汉到六朝的近千年的岁月里,人们对哀仲和哀家梨是津津乐道并引以自豪的。长期生活在南京的刘义隆等人,受了南京人的熏陶,对小人物的辛勤劳动成果也表示出尊敬,并以文字记载,可谓“独家秘籍”,有存史之功。我们再也品尝不到哀仲种植的哀家梨了,却永远记住了这位极为普通的劳动人民哀仲的名字,永远记住了历史上曾经有个哀家梨的美味。真正是,一个梨子,折射出南京人可贵的“大萝卜”性格,让人们留下了一段永不消逝的美好回忆。
因为哀家梨如此好吃爽口,于是,人们又把说话或文章流畅爽利,比喻为“如食哀家梨”。清代文学家赵翼《瓯北诗话•苏东坡诗》云:“(东坡)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就是用这个典故来赞誉苏东坡的文笔,自然流利得如行云流水。
桓玄是个跋扈虚伪无能的小人
再说成语哀梨蒸食中涉及的桓玄其人。《世说新语》作为笔记小说,有个特点,即白描手法,作者不露爱憎,而让人物言行自己暴露性格特点。“哀梨蒸食”这段小故事,只写了桓玄发脾气说的一段话,作者并无评语,却让读者看出了桓玄此人跋扈霸道,不管谁惹上他引起“不快”,立刻火冒三丈,尖刻地讥讽别人是无知的笨蛋。没有写对谁发火,说明他对许多人都如此发火;只写了一句责怪人的话,说明他经常用这句话挖苦别人。此人的心胸狭窄、专横无能,不昭然若揭了么?
历史上的桓玄果然如此。《晋书》将他打入另册,并在本传中,劈头一句便是“桓玄字敬道,一名灵宝,大司马(桓)温之孽子也。”定性为孽子。现略举数例,以见其为人。
桓玄的父亲桓温就曾有篡位的野心,桓玄与其父一脉相承,他为此一步步扩张自己的势力,先是觊觎荆州。桓玄住在南郡的治所江陵,荆州刺史王忱处处跟他作对,予以压制。太元十七年(392年)十月,王忱病死任上,晋孝武帝打算以王恭接任。桓玄虽然对王忱不满,但更惧怕王恭,遂派人入京贿赂孝武帝的宠信,让孝武帝任命被视为“弱才”的黄门侍郎殷仲堪当荆州刺史。殷仲堪对桓玄十分忌惮,而桓玄凭借父辈长年治理荆州的威望和对“弱才”的藐视而专横荆州。士民畏惧他更过于殷仲堪。
后来,他为了谋夺荆州而让其兄桓伟作为内应,但桓伟害怕了,便向殷仲堪自首。殷仲堪将他掳为人质,并命其写信给桓玄,苦劝桓玄罢兵。桓玄竟然不顾其兄的死活,照样出兵。可见此人,为了自己的权力欲望,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
大亨元年(403年)十二月三日篡位成功,正式登位为帝,国号为“楚”,年号建始,又觉不好,旋改“永始”,要“永久”下去。改封晋安帝为平固王。哪知,入建康宫刚坐龙椅,因为他太胖,据说重500斤,龙椅居然被他坐塌了,跌坐在地上。桓玄变了脸色,众臣立马大惊失色。此时,桓玄的姐夫殷仲文站出来说:“将由圣德深厚,地不能载。”意思是,“您圣德深厚,大地都不能承受了。”桓玄不由大悦起来。殷仲文此人,真堪为拍马屁的天花板;桓玄亦为厚脸皮之天花板矣!
桓玄当了皇帝,那是更加霸道起来。《晋书》本传说他“骄奢荒侈,游猎无度,以夜继尽昼”。官员有将诏书中“春蒐”字误缮为“春菟”,其实“春蒐”是指帝王春季射猎,而“春菟”的意思也相近,不过不如“春蒐”规范罢了。桓玄却将经办人员全部降级或免职,搞得人心惶惶。建康城中传起了童谣“长干巷,巷长干,今年杀郎君,后年斩诸桓”。借童谣说出人们对桓玄专横杀人的不满,预言桓玄的统治不会长久,他和桓氏家族的下场定然凄惨。
果然,不久,刘裕率兵杀来,一下就进至临近宫城的覆舟山。桓玄只得一路逃亡,从石头城,沿寻阳、江陵,一直到江陵县城西枚回洲(今湖北省荆沙市荆州区长江中),被益州督护冯迁斩杀。桓玄从元兴二年(403年)十二月三日篡位称帝,到翌年五月二十六日被杀,在位不到半年。因此,当代历史学家吕思勉(1884~1957)对他的评价是:
“桓玄乃一妄人,晋书言其谬妄之迹甚多,庸或不免傅会。然其纵侈,好虚名,喜佞媚,不知政理,虽稍负雄名,而实则怯懦,要非诬辞也。玄之叛逆,不过当时裂冠毁冕之既久,势所必至,无足深异。晋室自东渡以后,上下流即成相持之局,而上流之势恒强,朝廷政令之不行,恢复大计之受阻,所关匪细,至桓玄败而事势一变矣。”(《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成语哀梨蒸食中涉及的桓玄,竟然是如此卑劣的小人,那么对这一成语的解释,除了现有辞书中的两项释语(讥讽笨人因无知而做蠢事;赞扬说话或文章流畅爽利)之外,是否还应该增加一条释义:应该关注的是美好的事物(如哀家梨),而对那些蛮横的权贵(如桓玄)予以鄙视。
出自南京的一条成语,竟有如此丰富的内涵!
标签: